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Vol. 37 Issue (3): 313-322.   PDF    
http://dx.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3.02
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0

文章信息

左婷婷, 胡清芬. 2021.
ZUO Tingting, HU Qingfen. 2021.
儿童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及其发展
The Automaticity of Children's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and Its Development
心理发展与教育, 37(3): 313-322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37(3): 313-322.
http://dx.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3.02
儿童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及其发展
左婷婷1, 胡清芬2     
1.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京 210003;
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北京 100875
摘要:使用空间观点采择任务,探究7~11岁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和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在他人任务中,正确率随着角度的增长而减小;(2)在自我任务中,相比于空间关系不一致时,一致时的正确率更高,且反向的一致性效应出现在150°~180°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项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儿童有效;7~9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空间转换;11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本研究首次证明,11岁是儿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的相对年龄转折点。
关键词空间观点采择    儿童    自动性    发展趋势    
The Automaticity of Children's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and Its Development
ZUO Tingting1, HU Qingfen2     
1. School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39000;
2.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used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task to examine the automaticity and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for children aged 7~1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other tasks, the accuracy decreased as the angular disparity between the doll and the subject increased; (2) In the self tasks when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were consistent, the correct rates was higher than when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was inconsistent. And the reverse consistency effect appeared when the angular disparity between the doll and the subject was during 150°~180°.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e that the task of this study is an effective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task for children. Seven to nine-year-old children can automatically transform spatial perspectives. Eleven-year-old children can automatically make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that needs to make left-right judgement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age of eleven is the relative turning point in the age at which children automatically make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that needs to make left-right judgements.
Key words: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children    automaticity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1 引言

空间观点采择(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SPT)是理解在他人视角下,某个位置在哪里的能力(Vander Heyden et al., 2017)。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指当理解在自己的视角下某个物体的位置时,个体自动理解了这个物体在他人视角下的位置。已有研究证明,成人的空间观点采择是自动的(左婷婷, 胡清芬, 2018),即成人在判断自己的空间位置时会自动加工他人的空间位置。成人为什么可以自动做空间观点采择?存在两种可能性:(1)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并非儿童时期就存在,是由于成人不断重复地练习产生的;(2)在成人身上观察到的自动性反映了一种对空间观点采择的有效认知加工过程,这个加工过程在婴儿时期就存在(Surtees & Apperly, 2012)。虽然已有研究证明成人的空间观点采择可以自动加工,但是,成人部分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是自动化过程的结果,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有效认知加工过程?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人类空间观点采择自动性的发展趋势,这将使我们对空间观点采择的认知特点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Surtees和Apperly(2012)以6岁、8岁、10岁儿童以及成人为被试,让被试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判断自己可以看到的房间中点的数量(另一项任务是判断娃娃可以看到点的数量)。有时娃娃看到点的数量与被试自己看到的相等,有时娃娃看到点的数量更少。该研究以儿童和成人为被试,考察了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及其发展趋势。但是,在该研究中,被试在判断房间中点的数量时,可能不使用以自我为参照的空间旋转策略,而仅仅使用视线追踪策略,即被试定位娃娃,并定位目标客体,然后在心理上追踪娃娃和客体之间的视线(Michelon & Zacks, 2006)。另外,该研究任务并不要求被试回答在他人视角下,客体位置在哪里,所以并不涉及空间观点采择。

Surtees等人(2012)在一项数字识别实验中以6岁、11岁的儿童和成人为被试。在实验中,被试会看到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娃娃,站在桌子一侧。并且,在图片中的墙面上或桌面上会出现一个数字(0、6、8、9),被试需要判断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数字(另一项任务是判断娃娃看到的是什么数字)。该研究以儿童和成人为被试,考察了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及其发展趋势。并且,在判断他人看到的数字是什么时,被试需要使用以自我为参照的空间旋转策略,即被试将自己的空间位置转换到与娃娃的空间位置一致,并从该视角上产生一种对情景精细的心理图像,然后验证客体是否在对情景转换过后的空间表征中(Michelon & Zacks, 2006)。但是,该研究任务并不要求被试回答在他人视角下,客体位置在哪里,所以并不涉及空间观点采择。

Surtees等人(2013)以成人为被试。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坐在房间中的一个娃娃,娃娃旁边有一个方块,方块上有一个数字(4、6、7、9),娃娃和方块的位置在两个垂直的维度上变化。被试需要直接判断数字在娃娃的左侧或右侧。该研究任务要求被试回答在他人视角下的数字位置,所以涉及空间观点采择。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当被试判断物体在他人的左侧或右侧时,需要使用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的空间旋转策略(Michelon & Zacks, 2006; Surtees et al., 2013)。但是,该研究任务只要求成人被试直接判断物体相对他人的空间位置,并不探讨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及其发展趋势。

上述研究中,Surtees和Apperly(2012)在实验中虽然探究了观点采择自动性的发展趋势,但是他们使用的任务不涉及空间观点采择,被试完成任务不使用空间旋转策略。Surtees等人(2012)在实验中虽然探究了观点采择自动性的发展趋势,且被试完成任务需要使用空间旋转策略,但是他们的任务不涉及空间观点采择。Surtees等人(2013)所使用的实验任务需要被试采用空间旋转策略,且涉及空间观点采择,但是他们不探究观点采择自动性的发展趋势。为弥补上述研究的空缺,本研究将采用左右位置判断任务。该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回答在他人视角下,客体位置在哪里,所以涉及空间观点采择。同时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物体在他人的左侧或右侧,这需要使用以自我为参照的空间旋转策略(Michelon & Zacks, 2006; Surtees et al., 2013)。另外,本实验计划以7~11岁的儿童为被试,分析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与成人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在反应模式上的差异,以探讨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及其发展趋势。

本研究中,为考察儿童是否可以自动进行空间观点采择,采用与左婷婷和胡清芬(2018)类似的空间观点采择任务。任务图片中包含一个球和一个娃娃,娃娃和被试自己间的角度有7种(0°、30°、60°、90°、120°、150°、180°)。图片由电脑屏幕来进行显示。儿童要完成自我任务(判断球位于自己的左侧或右侧)和他人任务(判断球位于娃娃的左侧或右侧)。在自我任务和他人任务中显示的图片完全相同。

为了考察实验中使用的空间观点采择任务是否对儿童有效,需要分析儿童在他人任务中的反应。研究发现,当直接判断物体位于他人的左侧或右侧时,被试使用以自我为参照的空间旋转策略(Kessler & Thomson, 2010; Surtees et al., 2013),产生角度效应,随自己和他人视角间角度增长,被试的反应时增长,而正确率减小(Michelon & Zacks, 2006)。此外,在左右判断任务中,被试依据角度变化的反应时模式呈现不连续性:当角度比较小时,反应时增长很少或没有增长;当角度达到60°~90°时,反应时增长显著(Michelon & Zacks, 2006)。研究者认为,当角度比较小时,被试会使用视线追踪策略,当角度比较高时,被试使用空间旋转策略(Kozhevnikov & Hegarty, 2001)。在空间观点采择任务中使用空间旋转策略时,被试需要:(1)将他人放在自我参照的空间中;(2)完成观点采择,使被试想象的位置与他人的位置匹配;(3)将目标客体放置在对情景转换过的空间表征中;(4)读取客体的坐标。所以,被试行为表现的变化与自己和目标视角间的角度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Michelon & Zacks, 2006)。因此,在他人任务中,如果出现角度效应,即随自己和娃娃间角度增长,反应时增长,且正确率减小,就表明本实验中使用的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儿童有效。

为了考察空间观点采择是否是自动进行的,需要分析儿童在自我任务中的反应。在自我任务中,儿童判断球位于自己的左右侧位置,他们的反应可能会受球位于娃娃左右侧位置的影响,从而产生一致性效应,即相比于球位于自己的左右侧位置与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位置不一致的条件,当球位于自己的左右侧位置与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位置一致时,儿童的表现更好。说明当球位于儿童自己的左侧,但位于娃娃的右侧,或当球位于儿童自己的右侧,但位于娃娃的左侧时,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位置干扰了儿童对球位于自己左右侧位置的判断。自动加工有三个特点,即无目的性(不被参与加工过程的目的所控制)、无意志努力参与(消耗很少或不消耗加工资源)、刺激导向(仅仅存在刺激该过程就会产生)(Bukowski et al., 2015; Moors & De Houwer, 2006)。首先,儿童在自我任务中要判断球位于自己的左侧或右侧,此时,儿童对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位置的判断并不必要,甚至会对他们完成任务产生干扰,因此符合自动加工的无目的性这个特点。其次,儿童在实验中被要求完成自我任务时,他们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加工资源都用在此任务上,此时,他们对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位置的判断就会消耗很少甚至不消耗加工资源,因此符合自动加工的无意志努力参与这个特点。最后,本实验任务材料采用电脑屏幕来呈现,图片材料呈现后,儿童需要迅速按键给出反应,这中间没有任何语言或其它暗示,此时,仅仅出现了图片刺激,儿童就受到了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位置的影响,因此符合自动加工的刺激导向这个特点。因此,在自我任务中,如果出现一致性效应,就说明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可以自动进行。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儿童和成人(左婷婷, 胡清芬, 2018)在判断物体相对自己的左右侧位置时反应模式的差异,可以考察空间观点采择自动性的发展趋势。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能力在4岁左右发展起来,在6~8岁时有显著地改善(Frick et al., 2014)。本实验中,儿童需要判断球位于自己和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位置关系。实验任务存在较大的难度,年龄小于7岁的儿童很难理解本实验任务,所以,本研究选取7岁儿童作为实验被试。同时,为了探究儿童空间观点采择自动性的发展趋势,另选取9岁和11岁儿童作为实验被试,比较7岁、9岁、11岁儿童和成人反应模式的差异。

左婷婷和胡清芬(2018)通过实验证明:(1)成人可以做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当以正确率为指标时,出现了显著的一致性效应,即当球位于自己和他人的左右侧位置一致时,被试的正确率显著的高于不一致时;(2)娃娃和自己间的角度影响成人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且150°是空间观点采择自动与非自动的角度分界点。当娃娃和自己间的角度在0°~120°时,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差异极显著,成人在空间关系的一致性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不一致条件,此时被试可以做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当娃娃和自己间的角度在150°~180°时的一致性效应不显著,此时被试不能做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图 1)。因此,在自我任务中,将分析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一致性效应,以及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并与成人进行比较,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和成人反应模式的差异。

图 1 自我任务中空间关系的一致性在不同角度上的正确率(左婷婷, 胡清芬, 2018)

如果在成人身上观察到的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是因人类随年龄增长而获得了更多的练习和认知资源造成的,那么,7岁儿童的反应模式将不同于成人,且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反应模式会逐渐接近成人的反应模式。如果在成人身上观察到的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反映人类与生俱来的有效认知加工过程,那么,在7~11岁的儿童身上会观察到与成人类似的反应模式。

综上,本研究选取7~11岁的儿童为被试,分析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与成人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在反应模式上的差异,探究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是否可以自动进行,以及人类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的发展趋势。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来自北京的一所小学,年龄范围是7岁2个月~12岁6个月。分为7岁组(29人,12女17男,7岁2个月~8岁1个月)、9岁组(24人,12女12男,9岁~10岁1月)、11岁组(28人,10女18男,11岁~12岁6个月)。

2.2 实验设计

3(年龄:7岁、9岁、11岁)×2(空间关系的一致性:一致、不一致)×2(球和娃娃的前后关系:前面、后面)×7(娃娃和自己间的角度:0°、30°、60°、90°、120°、150°、180°)×2(任务:自我任务、他人任务)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一致指球位于自己的左侧(右侧),也位于娃娃的左侧(右侧),不一致指球位于自己的左侧(右侧),但位于娃娃的右侧(左侧)。前面指球位于娃娃的前面,后面指球位于娃娃的后面。自我任务指判断球位于自己的左侧或右侧,他人任务指判断球位于娃娃的左侧或右侧。另外,年龄是被试间自变量,一致性、前后关系、角度和任务是被试内自变量,正确率和正确试次的反应时是因变量。

2.3 实验仪器和材料 2.3.1 实验仪器

联想Thinkpad笔记本电脑,其分辨率是1024*768,刷新率是60Hz。用E-prime 2.0编写实验程序,用SPSS 16.0分析实验数据。

2.3.2 实验材料

电脑显示图片材料。图片包含一个球(直径0.5cm)和一个娃娃(高5cm、宽2.5cm)。角度有12种:0°、30°、60°、90°、120°、150°、180°、210°(即150°)、240°(即120°)、270°(即90°)、300°(即60°)、330°(即30°)(图 2,娃娃位于近左侧且球相对娃娃的位置是左侧前方时的不同角度示意图)。同时,前后关系有2种:前面、后面;娃娃的位置有4种:远左侧、远右侧、近左侧、近右侧;一致性有2种:一致、不一致。所以实验中有16类图片。此外,球相对娃娃的位置有4种:右侧前方、右侧后方、左侧前方、左侧后方,而球和娃娃间的角度是45°。所以,实验中的图片材料一共包含192张(图 3,角度是0°时的图片材料),这些图片都由3DMAXS 2009制作完成。

图 2 娃娃和自己间的不同角度示意图
图 3 各种条件下的图片材料
2.4 实验程序

本研究中包含自我任务和他人任务,并记录儿童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进行单独施测,大约耗时15分钟。考虑到儿童不易理解本实验任务,指导语由主试用纸质图片亲自讲解,确认儿童理解后,主试指导儿童完成电脑测试。指导语是:“屏幕上会呈现一个球与一个娃娃,球与娃娃都处于地面上,请你判断球位于你自己或娃娃的左侧或右侧。如果看到“你”,你要判断球位于你自己的左侧或右侧;如果看到“她”,你要判断球位于娃娃的左侧或右侧。请通过按相应的鼠标键作出反应。尽量又快又准地按键。”实验中的每个试次过程相同(图 4),且在50%的试次中儿童通过按左键反应。图片材料将始终显示在电脑上,直到儿童反应。

图 4 刺激呈现过程

与成人实验不同,在本实验中,练习阶段有2个。练习阶段一:8个试次,包括2种实验任务、一致性的2种条件和2种前后关系,共8个条件,且此时角度是45°,娃娃位于屏幕中央。练习阶段一由主试指导儿童完成。练习阶段二:上述8个试次,但此时儿童需独立完成。电脑在练习阶段自动提供反馈。

另外,为减少儿童实验的时间,将角度改成:0°、30°、60°(300°)、90°、120°(240°)、150°、180°或0°、30°(330°)、60°、90°(270°)、120°、150°(210°)、180°,每个儿童只需完成两套实验安排中的一套。同时,娃娃的位置(远左侧、远右侧、近左侧、近右侧)和球相对娃娃的位置(右侧前方、右侧后方、左侧前方、左侧后方)这16类图片被平均分为2套,每个儿童只需完成两套实验安排中的一套。此外,加上2种实验任务、一致性的2个条件和2种前后关系这8个条件,正式实验共有112个试次。在正式实验时,刺激的呈现过程和练习中一样,但不提供反馈。

3 结果分析

所有儿童的平均反应时是1260.40ms,标准差是833.12ms。高于平均反应时2.5个标准差的试次记录成错误,算得总体的平均正确率是71%,且三个年龄组的平均正确率为分别为60%、72%和78%。本实验仅分析正确试次的反应时,因此需要剔除的错误试次超过25%的儿童有21名。由于错误率较高,需剔除人数较多,所以本实验不分析儿童的反应时。

考察不同组别儿童的平均正确率是否显著的高于随机水平(0.5)。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7岁组t(28)=4.16, p<0.001,9岁组t(23)=6.73, p<0.001,11岁组t(27)=8.70,p<0.001的平均正确率都显著的高于随机水平。

以一致性(一致、不一致)、角度(0°、30°、60°、90°、120°、150°、180°)、前后关系(前面、后面)、任务(自我任务、他人任务)作为被试内变量,以年龄为被试间变量,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儿童的正确率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的主效应是极显著的F(2, 78)=10.66,p<0.001,η2=0.22。角度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6, 468)=28.47,p<0.001,η2=0.27。一致性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 78)=39.16,p<0.001,η2=0.33,相比于球位于自己和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不一致的条件,儿童在一致的条件下的正确率更高。

任务和角度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468)=20.60,p<0.001,η2=0.21,任务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1, 78)=13.31,p<0.001,η2=0.15,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468)=27.90,p<0.001,η2=0.26,年龄、任务和角度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12, 468)=2.25,p<0.01,η2=0.06,年龄,前后关系和角度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12, 468)=1.87,p<0.05,η2=0.05,任务、前后关系和角度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468)=4.55,p<0.001,η2=0.06,任务、前后关系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1, 78)=8.53,p<0.01,η2=0.10,任务、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468)=30.37,p<0.001,η2=0.28。其它效应均不显著,p>0.05。

考虑到本研究需通过:(1)分析7岁、9岁和11岁儿童在他人任务中的角度效应,来考察实验任务的有效性;(2)分析7岁、9岁和11岁儿童在自我任务中的角度效应和一致性效应,来考察儿童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及其反应模式与成人的差异。并且,上述分析结果发现年龄、任务和角度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12, 468)=2.25,p<0.01,η2=0.06,任务、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468)=30.37,p<0.001,η2=0.28。所以,下面拆分年龄和任务这两个变量,分别分析7岁,9岁和11岁儿童在自我任务和他人任务中的表现。

3.1 他人任务中的表现

7岁、9岁、11岁儿童在他人任务的平均正确率分别是是61%,73%和77%。以一致性(一致、不一致)、角度(0°、30°、60°、90°、120°、150°、180°)和前后关系(前面、后面)作为被试内变量,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7岁、9岁、11岁儿童的正确率分别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对7岁儿童,角度的主效应是极显著的F(6, 168)=23.60,p<0.001,η2=0.46。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减小(表 1)。事后检验显示,正确率在30°与60°、120°与150°时的差异都是极显著的(p<0.001),正确率在0°与30°,60°与90°、90°与120°,150°与180°时的差异都是不显著的(p>0.05)。

表 1 他人任务中的正确率
角度 30° 60° 90° 120° 150° 180°
7岁组 0.80±0.04 0.79±0.04 0.66±0.04 0.66±0.04 0.58±0.04 0.41±0.05 0.38±0.06
9岁组 0.87±0.04 0.83±0.04 0.77±0.03 0.77±0.05 0.66±0.05 0.60±0.05 0.64±0.07
11岁组 0.89±0.04 0.86±0.03 0.75±0.04 0.83±0.04 0.75±0.04 0.68±0.05 0.66±0.05

对9岁儿童,角度的主效应是极显著的F(6, 138)=7.17,p<0.001,η2=0.24。0°~150°,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减小,150°~180°时,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升高(表 1)。事后检验显示,正确率在90°与120°时的差异都是显著的(p<0.05),正确率在0°与30°、30°与60°、60°与90°、120°与150°、150°与180°时的差异都是不显著的(p>0.05)。

对11岁儿童,角度的主效应是极显著的F(6, 162)=9.06,p<0.001,η2=0.25。0°~60°、90°~180°时,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减小,60°~90°时,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升高(表 1)。事后检验显示,正确率在30°与60°、60°与90°、90°与120°时的差异都是显著的(p<0.05),正确率在0°与30°、120°与150°、150°与180°时的差异都是不显著的(p>0.05)。

上述结果显示,7岁、9岁、11岁儿童在他人任务中都出现了显著的角度效应,且正确率随角度增长而减小,儿童完成任务时使用了空间旋转策略,因此,该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7~11岁儿童是有效的。

3.2 自我任务中的表现

7岁、9岁、11岁儿童在自我任务中的平均正确率分别是58%。71%和79%。以一致性(一致、不一致)、角度(0°、30°、60°、90°、120°、150°、180°)和前后关系(前面、后面)作为被试内变量,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7岁、9岁、11岁的儿童的正确率分别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对7岁儿童,一致性的主效应是极显著的F(1, 28)=21.15,p<0.001,η2=0.43,相比于球位于自己和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不一致的条件,儿童在一致的条件下的正确率更高(图 5)。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168)=18.49,p<0.001,η2=0.04。其它效应均不显著,p>0.05。

图 5 自我任务中不同年龄被试在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168)=18.49,p<0.001,η2=0.04(图 6a),表明在一致性的两个条件下,儿童在角度的七个水平上的正确率是有差异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在一致性的两个条件下,正确率在0°~120°时的差异是极显著的F(1, 28)=48.51,p<0.001,η2=0.63,在一致的条件下,儿童的正确率高于不一致的条件;在一致性的两个条件下,正确率在150°~180°时的差异是显著的F(1, 28)=8.79,p<0.01,η2=0.24,在不一致的条件下,儿童的正确率高于一致的条件,出现显著的反向一致性效应。

图 6 自我任务中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不同角度上的正确率

对9岁儿童,一致性的主效应是极显著的F(1, 23)=17.77,p<0.001,η2=0.44,相比于球位于自己和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不一致的条件,儿童在一致的条件下的正确率更高(图 5)。角度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6, 138)=2.29,p<0.05,η2=0.09,表明在不同的角度下,儿童的正确率的差异是显著的,0°~30°、60°~120°、150°~180°时,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升高,30°~60°、120°~150°时,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减小。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138)=14.86,p<0.001,η2=0.39。其它效应均不显著,p>0.05。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138)=14.86,p<0.001,η2=0.39(图 6b),表明在一致性的两个条件下,儿童在角度的七个水平上的正确率是有差异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在一致性的两个条件下,正确率在0°~120°时的差异是极显著的F(1, 23)=30.21,p<0.001,η2=0.57,在一致的条件下,儿童的正确率高于不一致的条件;在一致性的两个条件下,正确率在150°~180°时的差异是显著的F(1, 23)=6.98,p<0.05,η2=0.23,在不一致的条件下,儿童的正确率高于一致的条件,出现显著的反向一致性效应。

对11岁儿童,一致性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 27)=15.54,p<0.01,η2=0.37,相比于球位于自己和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不一致的条件,儿童在一致的条件下的正确率更高(图 5)。角度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6, 162)=3.59,p<0.01,η2=0.12,表明儿童的正确率在不同的角度上的差异是显著的,0°~30°、90°~120°、150°~180°时的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升高,60°~90°、120°~150°时的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减小。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162)=10.25,p<0.001,η2=0.28。前后关系、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6, 162)=2.55,p<0.05,η2=0.09。其它效应均不显著,p>0.05。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前后关系、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6, 162)=2.55,p<0.05,η2=0.09,表明当球在娃娃前面和后面时,一致性因素对角度的影响模式有差异。采用简单效应检验,并拆分前后关系这个变量。当球在娃娃的后面时,角度的主效应出现边缘显著F(6, 162)=2.11,p=0.055,η2=0.07,表明在不同的角度上,正确率不同;一致性主效应极显著F(1, 27)=12.60,p<0.01,η2=0.32,相比于球位于自己和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不一致的条件,儿童在一致的条件下的正确率更高;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6, 162)=5.45,p<0.001,η2=0.17,表明一致性因素在角度的七个水平上的影响不同(图 6c)。0°~120°时,正确率在一致性的两个条件下的差异是极显著的F(1, 27)=21.00,p<0.001,η2=0.44,在一致的条件下,儿童的正确率高于不一致的条件;150°~180°时,正确率在一致性的两个条件下的差异是不显著的F(1, 27)=3.86,p>0.05。当球在娃娃的前面时,角度主效应是极显著的F(6, 162)=2.84,p<0.05,η2=0.10,表明在不同的角度上,正确率不同;一致性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 27)=14.84,p<0.01,η2=0.36,相比于球位于自己和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不一致的条件,儿童在一致的条件下的正确率更高;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是极显著的F(6, 162)=11.04,p<0.001,η2=0.29,表明一致性因素在角度的七个水平上的影响不同(图 6c)。0°~120°时,正确率在一致和不一致的条件下的差异是极显著的F(1, 27)=29.29,p<0.001,η2=0.52,在一致的条件下,儿童的正确率高于不一致的条件;150°~180°时,正确率在一致性的两个条件下的差异是不显著的F(1, 27)=2.29,p>0.05。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7岁、9岁、11岁儿童在自我任务中都出现了显著的一致性效应,说明空间关系不一致时,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关系影响了儿童对球位于自己左右侧的判断。同时,7岁、9岁、11岁儿童的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都是显著的,说明娃娃和自己间的角度影响儿童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

4 讨论 4.1 他人任务中的角度效应

研究发现,当判断物体位于他人的左侧或右侧时,被试使用空间旋转策略(Kessler & Thomson, 2010; Surtees et al., 2013),且随自己和他人视角间角度增长,被试的反应时增长,而正确率减小(Michelon & Zacks, 2006)。本研究中出现了类似的结果:7岁、9岁、11岁儿童在他人任务中都出现了显著的角度效应,且正确率随角度增长而减小。因此,在判断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关系时,儿童确实使用了空间旋转策略。这与左婷婷和胡清芬(2018)的成人研究结果一致,也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Surtees et al., 2013; Zacks & Michelon, 2005)。对9岁儿童,150°~180°时,正确率都随角度的增长而升高。其原因可能是,180°时,娃娃朝向儿童,儿童可以通过判定球位于自己的左右侧位置,或将球位于自己的左右侧位置取反,直接得出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位置,因此此时儿童的正确率比较高。对11岁儿童,60°~90°时,正确率都随角度的增长而升高。其原因可能是,90°时,球与娃娃的脚近乎处于直线上,儿童可以直接对娃娃的哪一只脚与球对齐作出判定,因此此时儿童的正确率比较高。

综上,儿童在他人任务中的反应表明,这项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7~11岁儿童是有效的。

4.2 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及其发展趋势

本研究结果发现,7岁、9岁、11岁儿童在判断球相对自己的空间位置时,都出现了显著的一致性效应,即相比于球位于自己和位于娃娃的左右侧不一致的条件,儿童在一致的条件下的正确率更高(图 5)。这说明当球位于自己的左侧(右侧),但位于娃娃的右侧(左侧)时,球位于娃娃的左右侧关系影响了儿童对球位于自己左右侧的判断,因而,在不一致的条件下,被试的错误率更高。这与左婷婷和胡清芬(2018)的实验中成人的反应模式相似。

同时,本研究结果发现,7岁、9岁、11岁儿童在判断球相对自己的空间位置时,角度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都是显著的,即在一致与不一致这两个条件下,儿童在角度的七个水平上的正确率是有差异的。这说明娃娃和自己间的角度影响儿童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这也与左婷婷和胡清芬(2018)的实验中成人的反应模式相似。

但与成人不同的是,在本研究中,150°并不是空间观点采择自动与非自动的角度分界点,而是出现正向一致性效应和反向一致性效应的角度分界点。

对7岁和9岁儿童,在150°~180°时,出现显著的反向一致性效应,儿童在不一致的条件具有更高的正确率。其原因可能是,当判断球位于自己的左侧或右侧时,儿童会受到球位于娃娃左右侧关系的影响,且此时他们会忽视娃娃本身的前后。对11岁儿童,在150°~180°时,虽然也出现了反向一致性效应,但无论球在娃娃的前面或后面,150°~180°时产生的反向一致性效应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在判断球位于自己的左右侧关系时,儿童受到球位于娃娃左右侧关系的影响,且此时他们会考虑娃娃本身的前后。

并且,对7岁和9岁儿童,在一致的条件下,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减小,在不一致的条件下,正确率随角度的增长而升高。对11岁儿童,正确率随角度的变化模式,在一致性的两个条件下不再完全相反。

由此可见,儿童的反应模式与成人存在差异。表现为,成人在判断球相对自己的空间关系时,会受到球相对娃娃空间关系的影响,且150°是成人空间观点采择自动与非自动的角度分界点。7~11岁儿童在判断球相对自己的空间关系时,也会受到球相对娃娃空间关系的影响,且角度对儿童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存在影响。但是,7~9岁儿童在判断球相对自己的空间关系时,会忽视娃娃本身的前后,而将娃娃作为参考线,并受到球相对参考线的左右关系影响。随着年纪增加,11岁的儿童可以开始自发地考虑娃娃本身的前后。

值得注意的是,空间转换不同于观点采择。前者表征的是某些物体对之间、目标位置与某物体间的空间关系,其中不涉及观点采择成分,例如,柜子在沙发的旁边。后者表征的是他人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例如,柜子在娃娃的左侧(Nardini et al., 2006)。7~9岁儿童仅仅将娃娃作为参考线。在完成自我任务时,他们受到球相对参考线左右关系的影响。此时儿童对球位于参考线左右侧的判断与自动加工的特点相符,即无目的性、无意志努力参与、刺激导向(Bukowski et al., 2015; Moors & De Houwer, 2006)。因此,此时的儿童没有自动的进行空间观点采择,而是进行了自动的空间转换。当儿童到11岁时,可以自发地考虑娃娃本身的前后,此时的儿童开始可以自动的进行空间观点采择。11岁是儿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的年龄转折点。但是,本实验所选取儿童为7岁、9岁和11岁,实验结果不能确定儿童在9岁和11岁之间的哪个确切的时间点,发生了从自动的空间转换到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的转变。所以,本研究中所发现的11岁这个年龄转折点是相对本研究中7岁和9岁儿童而言的。未来研究可以尝试采用纵向追踪研究,以探究儿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的绝对年龄转折点。

综上,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成人身上观察到的自动的空间观点采择,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有效认知加工过程。7~9岁儿童可以自动的进行空间转换。此后,可能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和不断重复地练习,11岁儿童逐渐可以自动的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因此,11岁是儿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的相对年龄转折点。

5 结论

(1) 本项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7~11岁儿童是有效的。

(2) 7~9岁时,儿童可以做自动的空间转换,此时他们将娃娃当作参考线。11岁儿童可以自动的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此时他们会自发地关注娃娃本身的前后。

(3) 11岁是儿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的相对年龄转折点。

参考文献
Bukowski H., Hietanen J. K., Samson D. (2015). From gaze cueing to perspective taking: Revisiting the claim that we automatically compute where or what other people are looking at. Visual Cognition, 23(8): 1020-1042. DOI:10.1080/13506285.2015.1132804
Frick A., Möhring W., Newcombe N. S. (2014). Picturing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 of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ies in 4-to 8-year-old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386.
Kessler K., Thomson L. A. (2010). The embodied nature of spatial perspective taking: Embodied transformation versus sensorimotor interference. Cognition, 114(1): 72-88. DOI:10.1016/j.cognition.2009.08.015
Kozhevnikov M., Hegarty M. (2001). A dissociation between object manipulation spatial ability and spatial orientation ability. Memory & Cognition, 29(5): 745-756. DOI:10.3758/BF03200477
Michelon P., Zacks J. M. (2006). Two kinds of visual perspective taking.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68(2): 327-337.
Moors A., De Houwer J. (2006). Automaticity: 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2): 297-326. DOI:10.1037/0033-2909.132.2.297
Nardini M., Burgess N., Breckenridge K., Atkinson J. (2006).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for egocentric, environmental and intrinsic frames of reference in spatial memory. Cognition, 101(1): 153-172. DOI:10.1016/j.cognition.2005.09.005
Surtees A. D. R., Apperly I. (2012). Egocentrism and automatic perspective taking in children and adults. Child Development, 83(2): 452-460. DOI:10.1111/j.1467-8624.2011.01730.x
Surtees A.D.R., Apperly I., Samson D. (2013).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visual and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processes. Cognition, 129(2): 426-438. DOI:10.1016/j.cognition.2013.06.008
Surtees A. D. R., Butterfill S. A., Apperly I. (2012). Direct and indirect measures of level-2 perspective-taking in children and adult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1): 75-86. DOI:10.1111/j.2044-835X.2011.02063.x
Vander Heyden K. M., Huizinga M., Raijmakers M. E. J., Jolles J. (2017).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s of another person's spatial perspective: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viewpoi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53: 57-73. DOI:10.1016/j.jecp.2016.09.001
Zacks J. M., Michelon P. (2005). Transformations of visuospatial images.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 4(2): 96-118. DOI:10.1177/1534582305281085
左婷婷, 胡清芬. (2018). 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 心理与行为研究, 16(2): 170-179. DOI:10.3969/j.issn.1672-0628.2018.02.005